刀石相撞容雅韵,方寸之间显乾坤

  • 2022-12-01
  • 黄玮

  浅谈篆刻艺术之感悟


  篆刻艺术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,它把书法、雕刻、绘画融为一体,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。篆刻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,政权统一,国力强盛,使得秦汉之印整体恢弘之气凝结于方寸之内。秦印体现了儒、法之美,汉印体现了儒、道之美,秦风汉韵、博大精深,成为传统篆刻艺术之典范。


  如今六旬有余,回首走过四十年的篆刻艺术生涯,常常思绪万千、感慨万端。回想年方二十岁之时,有幸拜山东篆刻家张茂荣先生为师,并深得老师的启迪、教诲和影响。先期师从对淄砚刻制和篆刻学习,虽制砚与篆刻两技不同,但都是以刀为笔,在石材上精雕细刻,为此练就了雕刻技艺的日渐熟练,对各种刀法更加得心应手。又拜著名篆刻家李昕先生为师,学习篆刻和刻瓷艺术,深得老师的赏识与厚爱。并在学习篆刻的同时,对刻瓷艺术有了良好的认识,刻瓷技法的提高。并将刻瓷之刀法和意趣,结合于篆刻之中,更显古拙之韵味。也使自己从心中深深扎下了对篆刻艺术之灵根。在老师的教导下,自始便从秦、汉印入手,少走了许多弯路,为踏入篆刻之门奠定了根基。逐步对篆刻艺术的认知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,先期当年,临刻汉白文印近数百方有余,时为及冠之年,精神饱满,心摹手追,未由懈怠。更为日后“技进乎道,超然达观”具有意义。


  篆刻艺术被誉为“方寸之间乾坤大,笔墨以外天地宽”,学习篆刻应遵循传统,博采众长,要做到“法古而不泥古”之集大成者,方能业精艺进,韩愈《进学解》曰:“业精于勤、荒于嬉,行成于思、毁于随”。历年来,在众多篆刻同仁指导和鼓励之下,研习历代篆刻名家的笔意、刀法,受益良多。如明代文彭之印,从中感悟到他以“六书为准则”,以汉印为规范,参以小篆之结体,展现秀丽典雅之特色。其刀法更是明快自如,印面章法颇具匠心,不愧当今众多篆刻家将明代文彭奉为篆刻艺术之祖也。然学习清代邓石如的浙派篆刻作品,从中认识他以石鼓文、汉碑篆额等笔意入印,给方寸乾坤,赋予篆刻之美,开拓了崭新的篆刻艺术之路。又如研习吴昌硕篆刻的钝刀硬入,刀法中切兼用之技法,更显吴派篆刻艺术的秀丽意趣,深藏于苍劲古朴之中,树近代篆刻艺术之巅峰。而观黄士陵"黟山派"篆刻,更具大巧若拙、归真返朴,其刀法改切刀为薄刃冲刀,完全遵照传统,执刀极竖,无异笔正,每作一画都轻行取势,猛辣刚健、洗练沉厚,每一线条的起讫,一气呵成,干脆利落,运刀气韵和线条的美感强烈。其章法“错落有致,妙趣天成”,其风格更是“刚健雄奇,华朴巧拙”之印风。吾在篆刻之路观之、学之、悟之,对篆刻更加了解和热爱,深刻理会到篆刻艺术是书法、章法、刀法三者完美结合,每方印中定要有豪壮飘逸之书情笔意,又有大美悦目之章法构图,更需兼得一气呵成,刀法娴熟的雕刻神韵,才真可谓在方寸之间,体会千回百转,气象万千之雄魄。


  近四十年来的金石之路,认识到“篆刻非小道,易学难精进”,篆刻不仅仅是刀法熟练,丰子恺先生说:“篆刻艺术经营于方寸之内,赏鉴乎毫发之细,其艺术之精微,既深于书法,又深于绘画,因此非有充分的艺术修养,不足与语也”。篆刻艺术注重传统,讲究形式,追求精细等艺术特点。因此,它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书法、绘画、文学、哲学、美学的综合学识,方可成功也。吾深感篆刻艺术之恢弘博大,乃是毕生学习、探索、创新之过程,相信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,只要“付出甘之如饴,所得于欢喜”,吾乃知足也。  
  

   岁次2022年11月11日润石斋有感
  
   黄玮篆刻留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