砚田笔耕此生不辍
- 2016-01-07
文化是民族之魂,藝術源于道德、展現仁愛,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,讓我們感受到了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,從而產生了對民族文化更進一步學習的願望。通過三十多年的書法學習,去除內心的浮躁之氣,也明白了書法藝術的意義所在,如臨習甲骨文的瘦勁堅實之美,培養自己古樸又爛漫的情趣;篆書的韵致,培養了自己的端莊雅正之氣;秦簡、漢隸的厚重凝練,培養了自己的性格樸實厚重;王羲之秀美挺拔的字體,可使自己的性格變得開朗活潑;柳公權端正的字體,就好像聆聽一首抒情小調;草書的心性曠達之境,使自己直抒豁達爽快之塊壘。書法藝術更多的是一種品德的培養與心靈的沉澱,使自己的作品增加靈動之美。
蘇東坡曰:“神、氣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”。唐朝書法家歐陽修曰:“古之人皆能成書,獨其人之賢者傳逐遠…愛其書者善取其人也。”學習書法不能急于求成,更不能一曝十寒,它是一個長期的細水長流的過程。清人葉橫山曰:“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,無膽則筆生畏縮,無識則不能取捨,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”。可見提高欣賞和鑒賞水平,對于書法創作是必要的,祗有不斷學習和豊富個人對書法藝術的認識,不斷提高文學、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,要不務虛名,不好高騖遠,練書法似乎沒有捷徑可走,臨帖是必經之路,古帖就是法帖,是經幾千年考驗,被歷代公認的形象兼備的漢字形象、所以先把形臨摹象,在求神似。這中間必然有一條相當漫長的路,祗有勇往直前,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。又刻苦研習歷代名碑法帖,才能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。要堅持硯田筆耕 此生不輟的精神,努力攀登書法藝術的高峰。
書法是我國獨特的傳統藝術,是無聲的音樂,靜態的舞蹈。它觸發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聯想,它是審美與實用的結合體。孔子曰:“志于道,據于德,依于仁,游于藝”,是創作和人生的基本信條和原則,也是傳統文化精神的本質所在。所謂“技到兩進”,正是人理想的境界。縱觀歷代翰墨丹青集大成者,虛心向古人學習,借鑒當今大家的指導,取長補短,當是水到渠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