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鸿声题
- 2015-11-20
黄玮同仁,自幼秉承家训,于翰墨一道孜孜以求。广泛涉猎书法、绘画、篆刻,几十年如一日,未尝有一刻懈怠。渐于翰墨丹青之道,颇有进境,其作品日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,为众人所渐重。今刚过天命之年,集数年心血,整理书法、绘画及篆刻旧作,结而成集,旨在传播艺事,启迪后学,此诚为书画界之幸事也。而其于天命之年献此力作,亦为人生一大快事也。
盖翰墨之道,蕴含万象。如韩性曰“书,心画也”。岳珂在《宝真斋法书赞•跋司马光集序帖》中提出“心画之作,为天下法”。《书谱》中云:“阳舒阴惨,本乎天地之心”。阳气系生命之代表,万物生机来源于天地之本心。观其作品,无论甲骨文、篆书、隶书、行草、国画还是篆刻,均生动自然,直抒胸臆,为人豁达爽快也。黄玮同仁祖居山东淄博,自幼受齐鲁文化熏陶,于儒家文化感悟颇多。孔孟之风,历练心灵,渐成儒雅率性、淡泊名利的风格。每于晨曦初起,或夜色阑珊,心性旷达之时,辄净室燃香,磨砺心志,挥毫泼墨,直浇胸中块垒,其兴致所至,率意之情溢于言表。
观其书法,诸体皆擅,尤以甲骨文、篆书、隶书见长,旁及行草,可谓博涉专优。其篆书取法乎上,以秦篆为宗,契文为用,逐渐形成了浑穆简约、沉静娟秀之特点。尝谓“篆贵简而约”,因其笔法单一,只有中锋运笔一则,而欲用简单之笔法表达流丽高古之气象,其难度何其大哉?然其知难而进,愈挫弥笃,广泛临习甲骨、钟鼎、金文、籀文乃至秦篆、石鼓文等,沉浸其间,乐此不疲。兼收并蓄之余,而能广泛借鉴前贤心得,尤对清朝篆书之大成者,如邓石如、吴昌硕之辈心慕手追,得其浩然浑穆之气。有识者谓其篆书“不惟形似,追求神思,直抒心意,独具风格”。其隶书继承汉风,而于秦汉简牍亦有涉猎。其隶书借鉴《曹全碑》之潇洒飘逸,《史晨碑》之厚重凝练,《礼器碑》之雍容合规,《石门颂》之恣肆汪洋,《张迁碑》之古拙天趣,多种风格齐聚腕下,又融篆书之意对于其隶书之形和行草之神皆有所渗透,并无形中增加了其书法的形式美,而浑然天成,广为同仁所欣赏。其于汉碑研习之余,其深感秦汉简牍之自然清新之气,汲取养分,增其灵动气韵。观其书,根植传统,气韵生动自然,点画合规,随势赋形,给人以或厚重、或凝练、或飘逸、或潇洒的感觉,诸君从其隶书可见一斑。 其行草以二王为宗,远接晋风,于宋之四家,元之赵孟兆页,明之祝允明、文征明、王铎,清之董其昌、吴昌硕、邓石如等人,乃至现代诸家广泛涉猎,加之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遂成潇洒飘逸、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,其作品被国内外媒体报道,并被众多博物馆、美术馆等收藏。
黄玮同仁博学多才,书法之余,于丹青亦有心得。初从《十竹斋画谱》《芥子园画谱》等启蒙书籍入手,朝夕临摹,勤学不辍,逐渐窥入国画门径。为追溯传统,增加学养,并先后入浙江师范大学高等美术专业、中国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国画专业、浙江行知函授学院书法篆刻专业、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创作高研班、山东省书协导师工作室研习深造,并外出寻师访友,交流技艺,个人学养和见识遂独具卓识,用之实践,其作品包容万象,无论花鸟、山水,均气象盈然,大气有节。本集收录其日课及旧作多幅,风格多变,而又和谐统一,体现了个人素质与作品的有机融合。
观其篆刻,从汉印入手,可谓根正路明。观其印作,造型合规,得汉印之方正典雅之气。除此以外,于封泥、缪篆以及清之邓石如、黄牧甫、吴昌硕,近代之齐白石、潘天寿等治印大家汲取营养,并以书韵、画气融入方寸之间,方家赞其印作“远承汉印之风,近接时代之气”,其印作广被书画家使用、珍藏,深受书画同仁及企业家所重。
予与黄玮同仁是从同道结缘,因艺事相识,性情相通,遂成多年的知己。时日既久,余深感其宽厚仁人之风,心中佩之。书虽小道,然士大夫视为毕生之事业。孔子曰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是创作和人生的基本信条和原则,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之所在。所谓“技道两进”,正是理想的人格书格境界。纵观古之翰墨丹青集大成者,无不心性笃实,坚毅韧性。而其已有文士之风,他年大进,用以更多的听听专家意见,取长补短,融会贯通,当是水到渠成。
黄玮同仁创办泰丰阀业至今,已获取多项国家专利,一举成为国内特种阀业的领军者。先生能实业、艺业兼得,不可谓当代奇事也。吾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既循坚定目标,当殚精竭虑,上下求索,于实业与艺术中滋养驰骋。先生笃信“天道酬勤”之理,讲诚信,勇开拓,事业腾飞;登大雅,进庙堂,卓立艺坛,信之矣。
作品集刊发在即,黄玮同仁嘱余为序,遂寥寥数语,略记其书、画及篆刻艺术之风。